2025年10月8日,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诺贝尔化学奖的最终归属,将该奖项授予了在金属有机框架(Metal Organic Framework,MOF)领域有开创性工作的研究者,强调MOF在药物递送体系、碳捕获、海水淡化、污染物去除等重大应用中的潜力。
MOF犹如微观的“分子口袋”,能够容纳多种分子。其尺寸和表面电性决定了这些“口袋”能否稳定存在、在何种环境下保持分散,以及能否与特定分子发生相互作用。准确的粒径和Zeta电位数据因此成为评估MOF载体性能的关键依据。
作为纳米粒径、表面电荷、分散稳定性的高灵敏表征仪器,BeNano可以为MOF载体的研发和质控提供数据支持,帮助将基础突破转化为可控的材料与产品。
MOF相关研究中已有多项工作使用BeNano进行系统表征,代表性文献如表1所示。
表1. 引用BeNano的MOF文献列表
在本应用报告中,我们以发表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的论文《Engineering Bio-MOF/Polydopamine as a Biocompatible Targeted Theranostic System for Synergistic Multi-Drug Chemo-Photothermal Therapy》为例,介绍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的 BeNano 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在MOF研究领域中的应用。
样品制备和测试条件
该研究通过溶剂热法合成Bio-MOF:Zn(OAc)2·2H2O与姜黄素(Cur)在乙醇和N,N′-二甲基乙酰胺混合溶液中溶解后,于120℃反应48小时,所得固体经DMF洗涤并真空干燥。随后通过多巴胺包覆形成MP,再以透明质酸(HA)修饰得到MPH,最后将阿霉素(DOX)负载于多巴胺包覆结构中,并经HA包覆制得MPDH粒子。
样品表征采用多种技术完成:形貌与元素组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及能谱(EDS)分析;光学性质通过紫外–可见漫反射光谱(UV–Vis)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及荧光光谱测定;晶体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(XRD)分析;粒径与Zeta电位由 BeNano 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。
测试结果和讨论
图1.MP与MPD的转化示意图(上图)
以及DOX·HCl、MP与MPD的Zeta电位(下图)
阿霉素(DOX·HCl)、MP和MPD的Zeta电位结果如图1所示。MP的电位为 -20.48 ± 0.32 mV,而负载阿霉素的MPD电位上升至 -8.86 ± 0.19 mV。
这一变化是由于DOX·HCl自身带正电(4.20 ± 0.22 mV),其引入使复合物的Zeta电位绝对值显著降低,表明DOX·HCl已成功负载于MP纳米颗粒表面。
图2.pH诱导的Bio-MOF与MP的转化示意图(上图)
以及不同pH条件下其Zeta电位(下图)
为验证姜黄素(Cur)配体在低pH条件下的释放是否与Bio-MOF表面的多巴胺(PDA)包覆层剥离有关,研究人员检测了Bio-MOF和MP纳米粒子在不同pH下的Zeta电位变化,结果见图2。
MP在PBS(pH 7.4和5.0)中溶解24小时后,电位从 -14.18 ± 0.73 mV显著上升至 -4.13 ± 0.26 mV。当pH降至5时,其电位接近Bio-MOF的水平,证实了PDA包覆层在酸性环境中剥离,从而促进本身携带正电的Cur的释放。
图3. MP及MPH粒子在PBS(左图)和FBS(右图)介质的粒径稳定性(n=3)
除了Zeta电位,粒径的表征同样重要。该研究为评估MP和MPH纳米粒子的体外稳定性,将样品分别置于PBS(pH 7.4)溶液和FBS培养基中模拟生理与血浆环境,并记录其在不同时间下的粒径变化。
结果显示,MP及MPH粒子在72小时内粒径相对稳定,无明显变化。这表明MP和MPH在含盐环境与富蛋白质介质中均具备出色的胶体稳定性,能够有效抵抗由离子强度变化和蛋白吸附引起的团聚,体现出良好的生物体系适应性和储存稳定性。
结论
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金属有机框架(MOF),凸显了这种纳米级“多孔骨架”在环境治理与医药研发中的巨大潜力。BeNano是测量这些微观骨架大小与表面电性的重要工具之一。
本案例展示了如何借助BeNano对以姜黄素为配体的生物金属有机框架Bio-MOF及其经过多巴胺(PDA)包覆后形成的MP、MPH、MPDH纳米粒子进行全面表征。
通过精确的粒径、Zeta电位与稳定性数据,BeNano帮助科研人员把诺奖级的材料研究,变成可控、可量化、可信赖的技术与产品。
粉体圈整理